


图:曼生紫砂像
陈曼生对壶形的探索与开拓,通常被概括为“曼生十八式”。十八固然是常见的虚指,“十八家”、“十八拍”、“十八摸”、“十八般武艺”、“十八罗汉”、“十八层地狱”、“十八相送”……无论雅俗,都以十八为有限代替无限的虚指。曼生壶式,考察下来并不只有十八式,证明了这一数字只是一种虚指。
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一把曼生直腹壶(图),此壶壶肩铭文为:“叔陶作壶,其永宝用”(图2),壶壁铭文为:“嘉庆乙亥秋九月,桑连理馆制,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,频迦识”(图3),壶腹铭文为:“江听香、钱叔美、钮非石、张老薑、卢小凫、朱理堂……同品定并记”(图4)。同时品定的人员十五人,加上叔陶与频迦,共十七人。这样的铭文,与其说是壶的铭文,不如说是一次艺术活动的记录。而以往纪事的铭文,其铭刻本体并非是艺术活动的对象,曼生壶将两者结合起来,紫砂壶也从此成为文人艺术的特殊类型。

图1: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曼生直腹壶

图3:壶壁铭文拓片“嘉庆乙亥秋九月,桑连理馆制,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,频迦识”

图4:壶腹铭文“江听香、钱叔美、钮非石、张老薑、卢小凫、朱理堂……同品定并记”

“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”、“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”(图5),这些骇人听闻的编号,恐怕不会是类似今天出厂铭牌一样的真实的记录,因为存世曼生壶多数没有编号,因此这种数字,只可能纳入佛家“四万八千”、“八万四千”的数字世界中去玩味,它所带来的,就是拈花会心的一笑。
(节选自严克勤文章:《志于道 游于艺——陈曼生与紫砂壶》)
图上:八壶精舍场景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