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图:曼生紫砂像
图:八壶精舍场景照
陈曼生对壶形的探索与开拓,通常被概括为“曼生十八式”。十八固然是常见的虚指,“十八家”、“十八拍”、“十八摸”、“十八般武艺”、“十八罗汉”、“十八层地狱”、“十八相送”……无论雅俗,都以十八为有限代替无限的虚指。

图:曼生壶线描图
曼生壶式,考察下来并不只有十八式,证明了这一数字只是一种虚指。
从目前可知的曼生壶式来看,有井栏、井栏提梁、石瓢、石铫提梁、合欢、合盘、台笠、葫芦、瓠瓜、半瓜、半瓢、扁石、果圆、周盘、汉方、乳鼎、瓦当、圆珠、百纳、吉直、觚棱、半瓦、传炉、四方、柱础、乳钉、合斗、春灯、天鸡、六方等等。
在一九三七年的《阳羡砂壶图考》中,曾列出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壶形。在今人谢瑞华著《宜兴陶器》中,又列出曼生十八式壶形,两相结合,共综合成三十四种曼生壶形。有学者记载,一九六三年上海文史馆龚怀希有一册《陶冶性灵》手稿,是以前鉴别和仿制曼生壶的底册。手稿为宣纸线装,封面上《陶冶性灵》为郭频迦所题。册中左页绘壶形,右页录壶名及铭文。最后记录:“杨生彭年作茗壶廿种,小迂为之图,频迦曼生为之著铭为右,癸酉四月廿日记”。学者认为,不论这集手稿是否嘉庆十八年的真品,它记录的茶壶图形及壶名、铭文是极有价值的。
有学者将《陶冶性灵》中的二十个壶形与谢瑞华“十八式”及《阳羡砂壶图考》中的曼生壶形集于一纸,共得到三十八个曼生壶型。这也就是上述曼生壶形制名称的来源。
曼生壶形有不少是首创,如斗笠式(图),


我们无法一个一个来确认,在曼生壶式中,哪些确是曼生首创,哪些是曼生承传,但从传世的壶形资料来看,曼生对紫砂壶形制传统的确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功绩。相比之前流行的以仿铜、锡、瓷壶器形为主的紫砂壶式,曼生壶将眼光投射到了一些人们熟视而无睹的领域,比如建筑构件之柱础、日杂用品斗笠、石铫及瓜果等。这可以说是美的发现,是发自自觉的创作。基于这些新的壶形,铭文及联想也拓展了发挥的空间,紫砂壶艺术便在有限中追求无限。
(节选自严克勤文章:《志于道 游于艺——陈曼生与紫砂壶》)
八壶精舍场景照